嘉兴资讯 社保 办事指南 车主关注 旅游 交通 教育 专业 办理指南

嘉兴景点

[切换城市]
嘉兴站> 嘉兴旅游> 嘉兴旅游景点> 平湖民俗风情馆

平湖民俗风情馆

别名:平湖民俗馆

等级:2A

景点类别:民俗文化博览/民俗风情博物馆/博物馆

平湖民俗风情馆好玩吗

平湖民俗风情馆是国家AA级旅游景区,是平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。
馆内共设“舞蹈和竞技”、“工艺和美术”、“音乐和戏曲”三大展厅,通过图文资料和复原场景,向游人展示平湖派琵琶、钹子书、九彩龙、西瓜灯、糟蛋、土布等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,其中部分展品位列“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”。

门票价格

免费开放。

到达方式

乘坐平湖公交10路至“水洞埭”站下,往北步行至与环城北路的交叉口,往西沿着环城北路步行约5分钟即可。

平湖民俗风情馆值得游览的景点

渔业

平湖地处江南水乡,南濒杭州湾,海域广阔,境内河流成网,自古以来,海、淡水产资源丰富。淡水捕捞的传统工具有大拉网、丝网、撤网、扛网、扳网、扳罾、三角网、肖袋、夹网、滚钩、麦弓、鸬鹚、鳝笼、蟹簖、小钓、螺丝扒、螺蛳耥等。解放前,渔民大多以船为家,常年流动以捕捞为生,工具简陋,生活贫困。解放后,逐步建立渔业社和水产合作社,后又进行连家渔业社会主义改造,在大部分公社建立水产大队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,人力渔船逐步被机动渔船代替,专业渔民向农转化,大部分渔民有了陆上固定住宅,早出晚归的捕捞作业和捕捞种田兼顾的劳作方式,大大改进了捕捞工具和改善了生活条件。而海洋捕捞的传统工具和方法主要有定置张网、流动张网、手抄网、流网、对网、大拖网、牵网、插网。解放前,海洋水产捕捞者均为沿海一带的人家,有专业的也有亦农亦渔的,专业渔家一般自备木帆船或小舢舨,可出近海捕捞海蜇、黄鱼、带鱼、马嗥、花鱼等,作业范围小、品种少、产量低、风险大。而大多无船渔民只能到沿海滩涂,利用潮汐涨落进行插网作业,或利用简单的工具捕捞蛏子、牡蛎、土蚨、白蛤等。解放后,海洋捕捞得到快速发展,从单家独户的自营,逐步发展到互助组、合作社,最后组建海洋渔业大队。机动船替代了木帆船和小舢舨,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,大型机帆船的配置,给远海捕捞创造了条件。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,由于大规范围海造田,加上沿海工业兴建带来的污染,至今沿海人一般的捕捞已无法进行,只有拥有大型机帆船的专业渔民,才能到达远海进行捕捞作业。

稻作

历史上,平湖人在水稻种植过程中,除了传统的农具和农作环节外,还有一些地方习俗。其中对稻种谷的淘洗,用石灰水浸种消毒,催芽(俗称孵谷),要由有经验的老农民操作,旁人不能干扰多嘴,这样才能提高催芽率。插秧的第一天,俗称“开秧门”,象征种稻农事的开端。拔秧时,双手所拔的秧合拢扎成秧把要留缺口,俗称“秧门”。秧把有门,兆兴旺,也便于分把插秧。如秧把无门,俗称“一把头”,则被认为不吉利。这一天,农家备鱼肉酒菜,菜中“鲞鱼”必不可少,寓意“想头”之说。又备统盘,放猪头、鱼、酒等,先斋“田公田婆”,期望秋后丰收。拔第一只秧和插第一只秧时,忌开口,否则要手伤筋痛(俗称“发秧疯”)和疰手(俗称“土吃”)。插秧时,两人之间不可传递秧把,否则两人易结冤。插秧人要自知,插得慢的人排在插得快的人后面,否则造成四周都插到了田头,只有自己落后在中间,落得个无趣的结局,这种现象称“穿长衫”,也称“吊空埭”。有的人谦虚或自知不会插秧,尤其像新媳妇,就要客气地说:“不会做人看大妈,不会种田看上埭”。插秧结束那天,俗称“关秧门”,要安排充足劳力尽早完工,如天黑还未插完,俗称田里“开天窗”,认为不吉利。“关秧门”的下一天,当家男人要上茶馆,称“吃汰脚茶”,媳妇要整洗家中衣物,拿着鱼肉菜肴回娘家望父母,俗称“插落黄秧,望望爷娘”。

提香炉

提香炉,是在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庙会中一项民间自娱自乐活动,后串入到元宵节中的一种调灯形式。提香炉的人,用一把以优质木材专制而成的“香炉柄”,其形状:柄首雕龙头,上有莲花圆柱把手和铜夹板,下沿为吊钩,柄尾成月牙叉状,通体施漆, 非常精美。提香炉时,将香炉柄月牙叉腰,手握圆柱把手,用铜夹板夹住小臂皮肉,最后视参加者的身体和臂力情况掛上数目不等的香炉 。香炉有纸扎的,也有特制的铜香炉,由多种颜色组成,点燃蜡烛,在夜间提着行进,闪烁游动,刹时好看。参加提香炉队的人,要挑父母双全,五官端正的英俊男青年。一般由24人或36人组成一队。旧时,一般经一个村或一个保为单位组队。活动的费用向村户收取,主要用于制作香炉和服装,也有为了祝福祈祷而赞助的。香炉队员的服装,上身为白丝绸对襟葡萄扣短衫,外套马褂,下穿为灯笼裤,表演要随着锣鼓音乐节奏进行,边走边舞,队形变化多端,先走小台步后,后圆场(取“人兴财旺,团团圆圆”之意)等,整个队形变化不息。提香炉的音乐节奏比较简单,以热闹、活泼、跳跃为主,多采用马灯调节奏,即“当当、切当、仓……”。每到一个村庄,要在表演场地中间摆起双拼台子,家家户户拿来水果、糕点等,放在台子上,供香炉队员食用。

商业

平湖商业历来称盛。宋元时,境内有四大集镇(当湖、乍浦、广陈、新仓)。平湖历史上的传统商业形式,主要有商贩店铺、专业市场、庙会聚市。商贩店铺是主体,遍布全县的大小集镇,共有50多个个行业,主要有:米业、油酒业、南北货、绸布业、洋广百货业、花布业等。明清时期,平湖已形成了一大批专业市场。其中较著名的有:新埭镇的东、中、西3市,花街、上塘、下塘3个专业市场。乍浦镇有靛、木、糖、炭、篾索、腌腊、鱼果、骨栈等10个专业市场,有行业会馆20家;其中木业市场数吴中第一;糖业市场为江浙最大的转口运销地;耕牛市场则吸引了苏、松、常等府的牛商牛贩;白沙湾鱼市场饮誉沪杭。民国时间,当湖镇的粮油市场;新仓镇的“三白”(棉花、大米、盐的俗称)市场;秀平桥的草籽市场;全公亭的棉花市场;新埭镇的苗猪市场,都盛极一时。庙会聚市,是平湖历史上的习俗,一般均以民间发起,除了迎奉祭祀菩萨,还要搭台请戏班子唱戏和商品集市交易,方圆几里,甚至远距离的商贩云集,届时真是人潮涌动,接踵擦肩,叫卖喧嚣。有名的庙会有当湖镇的三天挂灯庙会,乍浦众会馆举办的迎神演戏庙会,鱼圻塘大蜡庙庙会,新埭六月十九的观音菩萨生日庙会,新仓的“分龙节”庙会等。

西瓜灯

平湖素有西瓜之乡的美称。随之而产生的西瓜文化,历史悠久而多彩,其中产生最早,名声远播的是西瓜灯艺术。每逢盛夏三伏,刻制西瓜灯自娱自乐,是平湖家家户户的赏心悦目乐事。  刻制西瓜灯,首先要按照自己的构思和图案设计,挑选合适的西瓜(长圆形或整圆形),先在西瓜表皮上画好图案,再用专制的刀具雕刻至见白,花纹雕好后,用刀将瓜柄切去一片开顶,小心地挖去瓜瓤,在顶口边吊装上绳子,做成灯笼,内点腊烛。可手提,也可悬挂。为使瓜灯更加美观,可设计制作瓜灯的各种装饰,如上罩、下托、灯蕊等。 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,平湖的瓜文化活动,内容越来越丰富。1985年和1986年,平湖连续两次举办西瓜灯比赛。1989年7月,平湖举办了规模空前的西瓜灯节,同时还拍摄了电视艺术片《瓜乡行》。1991年,在庆祝平湖撤县建市时,举行了西瓜灯节暨商品交易会,并展出了能工巧匠们精心制作的“光辉历程灯”、“南湖红船”等大型灯彩。2000年春,平湖西瓜灯在杭城“曲院风荷”举办一周西瓜灯展,并前往祖国宝岛台湾举办“西瓜灯展”。如今,每年举办的西瓜灯文化节,已成为平湖独具特色的地方节庆,与对外文化交流、招商引资的一张重要名片。

医疗

平湖历史上问医求药主要依靠中医中药,从医者俗称“郎中”或“郎中先生”,均以私人为业,一般以姓氏设科挂牌行医或坐堂接诊,代代相传,亦有药业与坐堂兼营者。民国九年始,出现了私人西医诊所,才有医生之称谓。患者治病称之去“看医生”或“开方子”。在农村,有走乡串户的行医,会开一些土方、偏方、看经(小儿推拿)、刮痧、放痧的土郎中。  历史上平湖曾出现许多名医和特色专科,有的传承至今。据记载,明代吴悦,名望东南一方,被朝廷征为太医院院使,治疗卓著,熹宗帝三赐金币;李延罡,幼承庭训,师事季父李中梓,医著甚丰。清代茅钟盈治温热,不囿陈法;沈之裕之疡科,著有《疡科遗编》;陆晓园之针灸,传有“黄龙探爪法”;王学素博览群书,深明脉理,善用古方;戈朝荣之儿科,从乾隆年间起,辈代传承,已历七世,著有《育婴常语》,“戈氏儿科”至今享有盛誉;严耀眶擅化脓炙,其法治疗发育不良、慢性气管炎、哮喘、慢性腹泻、膨胀等病有疗效,独创冬病夏疗之术,经其后辈代代相传,誉满浙北苏南,至今不衰。民国时期,王辛昆、奚可阶、焦作霖、戴颖初的内科;赵镜蓉的外科;袁镜蓉的伤科;程雨时的妇科;戈微燕的喉科等,均为一代中医名家。

居住

旧时,平湖乡村建房首先要请阴阳先生看风水。一看朝向,屋向一般以东南向为主,因平湖的气候,冬天西北风多,夏季东南风多,面向东南的房屋冬暖夏凉。二看水向,因平湖是水乡,生产生活资料及农产品运输主要靠水路,日常生产生活用水主要取自河水,所以建房都建在河、浜、港的旁边。  草棚:解放以前,平湖一些地方地多人少,因此外来开荒种地者较多。但他们刚来时由于资金不足,并为了今后搬迁方便,因而临时搭建草棚居住者较多。  “落戗屋”:是平湖农村的传统建房形式,也称“四落戗”,就是四面落水,屋脊和屋檐的六只角向上翘起,故也称“六戗屋”,一般以砖木结构为主,四壁均用圆木作柱(砌在墙里),一般都是三开间、五开间、七开间,以横梁多少来决定进深,俗称“路头”,有“五路头”、“七路头”、“九路头”。如在正梁前后放三根横梁,两面共计六根,另加上一根正梁,共七根横梁,俗称“七路头”。  平湖水乡农村的房屋也有众多型式,有“一埭两厨灶”、“前后埭”、“前后埭两厨灶”、“三埭头”、“七路头双厨灶”、“七路头朝南屋”、“七路头加抱娘”、“硬山头”、“直天头”、“七路头扶沿山”等。

饮食

旧时,城镇居民一日三餐,一般习惯于两稀一干;农村农忙期间两干一稀,下午加点心,人们常以“落地饭粒要犯天打”来告诫小孩节约粮食,要将掉落饭粒拣起吃掉。  主食:大米。旧时,有“冬春米”(俗称“黄米”),系用白米囤制而成,具有胀性好、松脆、不粘、爽口等特点。“蒸谷米”,即将稻谷用蒸笼蒸熟后晒干,经砻磨、舂碓而成。还有“早尖米”,因其米胀性好,但饭粒硬,故农家一般将剩下冷饭和生米重煮,既可提高出饭率,又可耐饿好食。  麦收季节,做麦糕、面疙瘩,做馄饨、面条、汰面筋。新谷登场,要吃新米饭,一般人家烧“赤豆糯米饭”,做“糯米圆团”、“册糕”、“酒酿糟”等,吃以前要先斋灶君,俗称“灶家公公”,还要分送一些给村坊邻居。  菜肴,旧时城乡居民日常以素菜为主,荤素搭配。农民蔬菜以自种为主,很少上街买荤菜。一般人家都备有“臭卤甏”,家常臭制食品有臭南瓜、臭海菜、臭毛豆等。还有腌制各种蔬菜习惯,例:腌海菜梗、腌大头菜、腌雪里红菜等。还有将腌雪菜(俗称“盐济菜”)切细晒干加工成霉菜干。霉菜干烧肉,是一种传统菜肴。

摇快船

摇快船,又称“摇哨船”,是一种水上民间娱乐舞蹈。一般在农历五月“播落黄秧”(旧时农村播好单季稻)俗称“黄梅上岸”。我市也有乡镇在农历八月中秋,新谷登场期间(指“罗尖”稻),民间利用这两度农活间歇时间,自发组织或邀请邻村一起进行“摇快船”比赛活动。过去往往还与各地庙会活动结合在一起,如钟埭镇镇南有一座“水仙庙”解放前,每年举行庙会活动时,都要进行“摇快船”活动。  民间“摇快船”历史上传承已久,民间传说多种说法,有说因江南平湖处于水网地带,水乡人有句俗语“出门一支橹,路在水上铺”,百姓走亲访友,上街买卖,均靠湖中的船。“摇快船”一则出于锻炼摇橹划桨的技艺,二则是乡民们上船出行图吉利,祈祷“一帆风顺”的心理愿望。如钟埭镇“水仙庙”庙会的摇快船就出于这种心理。另一种说法,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,故也有在五月端午节举行摇快船。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养蚕抢购桑叶。在桑叶船上加橹加桨,加快行驶速度,俗称“救蚕如救火”、“桑叶船似救命船”。旧时,凡是遇桑叶船,都要避让,不可阻挡,久而久之产生了摇快船习俗。

匠作

平湖历来百业兴旺,个体手工业遍及城乡,行业齐全,主要是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的铁、木、竹等各种作坊。  铁匠,大多是前店后厂的个体铁制品作坊。据记载,在明宣德五年建县时就有铁匠59户,民国26年全县有铁店30多家。主要打制镰刀、锄头、铁鎝、菜刀、火钳、剪刀等;  木匠,平湖的木器业是匠作队伍中从业人数最多的一行,大多以父传子,师传徒的形式相继传承。由于木器制作有一套严格尺寸规范和技能要求,故又分称:方作、圆作、大木、小木、车木、雕花、造船、橹作等。传统习俗木匠均以东家邀请出门做活,对有一定规范的工程,有诸多工匠组成,其中领班的那个称“作头师傅”;竹匠(俗称竹师),平湖从事竹器编织的行业始于明代,兴于清代,到清末已有竹匠400多户,还有竹籐匠和大批农民兼做竹器。  竹匠是仅次于木匠的一项手工业。生产的竹器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,主要有箩、筐、篰、篮、席等。历史上,平湖的竹匠以北片水稻区居多,有的相当集中。例平湖城北约6公里的钟埭镇联丰村,旧时人称“篾竹窝”,这里家家会劈竹,人人会编篮。

荡湖船

“荡湖船”是平湖市徐埭、林埭一带较有特色的一种水乡民间舞蹈。  旧时,每逢正月新春或元宵节,各村自发组织“荡湖船”表演活动。“荡湖船”用竹篾扎成长3.5米,宽0.8米的有棚船,棚顶及四周沿用绸布披红挂绿,船尾配以橹桨。  “荡湖船”由小船、中船、大船三种船形组成,船上舞者一般有男女搭配。“荡湖船”整个舞蹈的船只可多可少,一般在十条至三十条均可,具有一定场面声势及便于船形舞蹈动作的变化。表演者随着节奏模仿水中行船的姿势,每只船要始终保持着一个动感“摇荡”,船在荡中摇动,人在摇动中行走,边行进边荡动摇动,整个舞蹈体现劳动人民喜悦的心情,通过优美水乡舞蹈动作,预祝年年五谷丰登,富有浓厚的江南水乡特色。  民间“荡湖船”,除了在新春佳节,闹元宵等喜庆节日活动外,乡村一些庙会活动,也时有“荡湖船”活动。在20世纪,1991年林埭镇有四十条“荡湖船”参加平湖撤县设市庆典活动的大型民间舞蹈演出,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。“荡湖船”具有江南水乡民间舞蹈的特色,近年来得到了继承和发扬。

服饰

旧时,平湖农村的服装面料以土布为主,俗称“杜布”。在农村一般家庭都有木制织布机,女子大多会纺纱织布。明天启《平湖县志》载有:“棉花为蚕桑之外又一大利”。据记载在明代,平湖就有织机5万余架,到了清朝道光年间,平湖的纱布庄、印染店似雨后春笋,遍及乡间集镇。农村的男青年,上街或出门作客,穿对襟白布衫,一般用土布打“胡桃钮扣”(九至十三档),缎腰裤;劳动时,穿灰色格子土布衫,灰黑色土布裤;冬天,男子身穿短棉袄,腰束大围裙,俗称“褕身布襴”。年轻女子有穿大红大绿、花色单调外衣,内衣有穿肚兜,一般绣有福字、寿桃、喜鹊登梅等,或穿背心, 俗称 “小挂肩”,外着斜襟短衫、长裙、长裤。城镇男子以穿士林布、府绸棉料为主的长衫马褂;富有人家穿着面料以呢绒、绸缎为主。夏天,穿白纺绸或熟罗长衫,还有颜色不一的拷皮布衫。城镇女性,身穿齐膝上衣,下穿长裤;后流行各色旗袍,外套有各色短褂,下着长统丝袜或中裤等。

皮影戏

皮影戏,俗称“羊皮戏”,平湖的皮影戏由海宁传入。皮影戏是艺人操纵皮制的人物,在幕后进行表演,用光投影于布幕,观众在幕前观看,一般由6人组成。平湖皮影戏,大约在民国9年建班,有前进戴家村屠阿金,曹桥姚桥头陈仁龙,胜利大兴皮影剧团,(又名“蝴蝶班”)。民国36年(1947年),曹桥屠金仁创建皮影班,一直沿续到1965年。  皮影戏的艺术特点,声腔古老,后来受昆腔和江南丝竹影响,形成自己的曲调。一是高亢激昂,一般用于开台戏和武打戏,乐器有板胡、二胡伴奏;二是高腔,幽美娴雅,一般用于是抒情的正本戏,加用笛子、二胡伴奏,其声腔为长腔;三是曲牌,乐器中的锣鼓,用于特定环境的专用乐曲。皮影戏中的人物脸谱造型颇具特色,既接近于京剧,又不同于京剧,它按忠、奸、贤、义的不同性格,喜、怒、哀、乐的不同表情来加以夸张、塑造。为了符合剧情的发展,有时候同一个人物要换上几次脸谱。

烙铁画

彩色“烙铁画”用三夹板当纸,烙铁为笔,油漆作颜料,是平湖民间艺术中又一独特的画种。  彩色“烙铁画”按画面大小将三夹板裁割,用烘、烙相结合,熨烙出各种画面,用漆上色,再用烙铁修整画面,以求画面和颜色之间自然协调,三夹板在烙铁熨行中受热而产生色韵,使底和面之间出现凹凸不平,色泽纵聚的纹理,画面深沉、色彩泽重,产生独特的美术效果。  然后,刷上聚脂水晶漆,用上光液上光,配上框架,就成了一幅彩色“烙铁画”作品。彩色“烙铁画”画,有山水人物、动物造型、戏剧脸谱、现代卡通等。其色彩鲜艳,古朴雅俗,既有观赏价值,又有收藏价值,是居家室内装饰的实用艺术品。平湖彩色“烙铁画”是民间艺术家周人全,创建于70年代,至今已受到社会各界青睐,具有市场价值。他创作的彩色“烙铁画”作品,远销上海等到地,入选“2004年中国国际民间博览会”,荣获优秀奖。

刮绒画

“刮绒画”是谢伟罡创始于20世纪80年代,是平湖民间艺术中,新颖而独特的一种绘画艺术,在“96浙江中国民间艺术展览会”上,得到了浙江省原文联主席顾锡东赞誉,题为“艺术瑰宝,独创精神”。  “刮绒画”是用特殊的刮刀作笔,在植绒纸上减刮作画,是把构图中多余的部分刮去,因而俗称为一种“减地法”民间艺术。它须具有一手特殊刮功技艺和书画功底,这种画艺能显示出各种形式不同的线条和图案,具有立体反差之感,能展示出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。  用于创作“刮绒画”的植绒纸颜色,一般都是深色(黑色、绿色、深红色)等。“刮绒画”具有一种浓厚的乡土气息,例“生炼炉”、“罱河泥”作品等。  “刮绒画”已成为平湖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,它独风格而创作技艺和作品效果,引起了人们的关注,不断从民间走向国内外,多次外出展览,已有多幅作品被国家级艺术院、馆收藏。

农民画

平湖“农民画”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,它运用强烈的色彩对比手法,绘画内容与风格大多是含有传统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。“农民画”在色彩上与金山农民画色彩相似,强烈明快、真实自然。夸张的大胆构思,以情为上、以意为主、以神为美,既有浪漫感觉,又有纯朴意愿,既简练、又无拘无束。  平湖“农民画”起源于二十世纪80年代初,当时的钟埭文化站站长,看到身边有一些喜欢画画的男女青年,即因势引导、组织培训,去金山、嘉兴农民画之乡学习取经。1986年创作了首批“农民画”作品,参加了平湖首届“农民画”展览,引起媒体关注 ,拍摄了“农民学农民画”专题片,并在省台播放。曾入选“98浙江民间美术展”,有多幅作品获奖,作品先后选赴澳大利亚、俄罗斯等国展览,1999—2001年连续三年,有18余幅作品,入选由文化部等单位举办的“中国农民画艺术展”。

打莲湘

相传,宋朝皇帝设宴,一位自称冯七公的乞丐手持一根竹棒也要见驾。皇帝称冯七公是自己的救命恩人,于是招其上殿。酒宴之上,皇帝邀请冯七公表演一段民间小曲,冯七公即用手中的乞丐棒,上下左右、脚跌手敲表演一番。皇帝看了称赞其动作优美,并说如有响声则更好。当即,皇上赏给冯七公一串铜钿,做了一根“莲湘棒”,并封冯七公为莲湘师爷。后来,打莲湘传到了民间,又因为冯七公是乞丐,故称莲湘棒为“乞丐棒”。  由于民间莲湘起源于皇帝封赏,因此百姓把打莲湘作为喜庆佳节或在庙会中的一种娱乐活动,以祈求“国泰民安、风调雨顺”。  打莲湘一般适合在广场进行,它动作优美,轻松活泼,具有二十多种节奏打法。分成上下左右、以脚踢打、以手拍为主;音质清脆、动听;在表演中有诸多的人体形态变化,其主旋律是打击莲湘发出的清脆节奏音响。

跑马灯

“跑马灯”也称“调马灯”,是一种表演较强的民间舞蹈。据民间艺人回忆,跑马灯是明末清初开始传入平湖,相传于17世纪中叶,清兵入关,常要举行跑马、赛马活动,以表现清兵勇猛。在清统一中国后,也就常在江南一带举行这种活动。但由于江南水乡环境影响,这种跑马活动难以进行,随着时间推移,跑马活动逐步演化为一种民间舞蹈。马用竹骨扎制,马头在前,马尾在后,舞者在居中,行进时如骑在一匹真马上。  解放前,“跑马灯”在我市大部分乡村广为流传,农历正月十五(元宵节夜都要举行跑马灯活动,也有在乡间庙会上出现跑马灯舞)。我市新埭镇“跑马灯”经过挖掘整理,提高了表演质量,扩大了表现规模,马灯增大,色彩丰富有红、黄、黑、蓝四种颜色的30匹大马,再用四匹小红马领队,形成了一种既继承传统又富有特色的民间舞蹈表演。

钹子书

钹子书流行在平湖农村毗邻的上海松江、金山、嘉兴和嘉善部分地区。有东乡调和西乡调之分,平湖钹子书属西乡调,用平湖方言演唱。50年代初和锣鼓书一起统称农民书,1958年以平湖钹子书定名,列为浙江省的地方曲种。钹子书演唱形式简单,艺人在演唱时左手执钹子、右手持一根竹签敲击,作伴奏乐器,演唱都为单档,旧时都为男性演唱,60年代后始有女艺人。曲调富有地方色彩,节奏明快,琅琅如诉,有长调、慢调、急调、哭调等演唱曲目。钹子书内容大多是神界故事范畴,与一般的长篇弹词差不多,大致有《大红袍》、《珍珠塔》、《狸猫换太子》、《七侠五义》、《绿牡丹》、《岳传》、《水浒传》、《飞龙传》、《三国演义》、《隋唐传》、《济公传》等。它贴近生活,通俗易懂,适应广大农民听众,是深受群众喜爱的一种地方曲艺。

捉棋

捉棋,俗称“载灰子”,棋子是用布缝制的约一寸见方,里面装入大米,也有用赤豆或绿豆,缝闭袋口而成,一副为7只,大多在室内桌子上玩的游戏,参加者2人以上。  捉棋游戏开始,要先抢“头家”,用手抓起7只布棋,一起往上抛起,然后用手板接住,再翻起,用手掌心接住,接住棋子最多者为头家。玩时先将7只布棋全部撒在桌面上,再在其中选一只布棋做“头子”。捉棋的玩法有多种,根据参加者的技艺而定,或根据参加者年龄而定。“一次拾一只,将头子向上抛,迅速从桌面上拾起一只布棋,翻过手来接住下落的头子。接下来以同样的方法,一抛一拾,直到拾完为止。也有一次拾二只、拾三只都是以同样的方法将桌面的布棋拾完,民间俗称“捉完”。

敲铜板

清至民国时期,平湖人都将有孔的古钱币称“铜钿”,将无孔的称“铜板”。一般铜板比铜钿要厚、大。20世纪50年代以前常见的铜板主要有两种:一种是清代光绪年间制的,一面是龙,一面有“光绪元宝”;另一种是民国初年制的,一面是交叉的两面共和旗,一面有“十文”二字。后来铜板退出了货币市场,都用纸币,人们将铜板拿来当游戏玩,特别是小孩子最喜欢。  敲铜板,也称“滚铜板”、“叠铜板”,参加人数不限,先在地上放一块倾斜的砖,然后参加者一个一个地站在斜砖的旁边,右手拿着铜板,侧向斜砖敲下,让铜板借着斜势的砖头滚向远方,滚得越远越好,待所有的参加者都滚完了,以最远的为“头家”,以下依次为二家、三家……

剪纸

“民间剪纸”在平湖相传历史悠久,具有浓郁的民间乡土气息,是古老的一种民间艺术。例冯其灿剪纸早已流传入世,他创作的“红楼梦”人物等,剪纸作品,曾多次参加省展及全国展,并获得专家的好评。  平湖“民间剪纸”有两种剪纸形式。一是如今当湖镇黄家浜的黄大宝剪纸,乡间妇女凭着手中的一把剪刀,藏在心里的花样构思,随意的剪出多姿多彩的窗花、鞋花、胸花及各种植物花卉等。另一种民间剪纸则是“刻纸”,以屠宠华为代表,用一张纸,预先构画好图案,再用小刀刻制而成。  近年来,平湖民间剪纸作品不断涌现,不但参加了省、市级民间艺术展览,而且还走出国门,赴俄罗斯参加“97年中国浙江民间艺术展”,获专家的好评。

灵芝盆景

“灵芝盆景”艺术,是朱元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,用灵芝食用菌培育而成的一种独创盆景造型艺术。“灵芝”具有多样色彩变化,其木栓质菌盖,有半圆形,肾形或不规则等多种形状,少数是圆形。根据上述特性,富有创新思路和艺术创意的朱元弟,耐心观察它的生长特性,觉得它生出的枝叉具有一种艺术形状,并受环境,气候、温度,向阳性等特点。经过近10努力,终于获得成功。他培育的“灵芝盆景”《戏水》、《孔雀》、《马到成功》、《牧童》、《盼归》等盆景作品,获“世界吉尼斯”荣誉称号,并在上海、无锡等地多次展览,在我市民间艺术中独树一帜。“灵芝盆景”给人一种美的享受。

九彩龙

平湖乍浦濒海自西向东汤山至益山连绵7公里,有大、小山丘18座,俗称“九龙山”。据《九山补志》谓:“山有九,以龙湫山为之君”,“诸峰濒海而立,有的倒影临海,间有异峰突起,宛如长龙卧水”。据明朝《天启县志》载,龙湫山,又名灵湫山,山阴有龙潭、龙母冢,相传为白龙出生之地。  根据这个民间传说,在民间传统舞龙的基础上,加以丰富发展起来的平湖九彩龙,由一条大金龙和8条小龙组成,8条小龙分为红、白、黑、青等8种颜色,加上金龙的金色,合称九彩龙,具有独特的表演形式。如今,以当地“八龙朝母”传说创意的“九龙呈祥”龙舞已饮誉全国,为平湖的特色文化品牌。

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

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,占地面积1820平方米,建筑面积1750平方米。主体建筑原为平湖富商陆氏住宅,始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,是一座平湖区域内至今保存较好规模较大的民国时期建筑。展示中心从舞蹈和竞技、工艺和美术、音乐和戏曲的三个方面,用场景式、复原式、图文式的陈列手法,以平湖派琵琶、钹子书、九彩龙、西瓜灯、糟蛋、土布为陈列重点,着重展现平湖市列入国家级、省级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精品项目。于2009年6月对外开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,是领略“金平湖”丰富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文化休闲旅游的理想场所。

奏班

奏班,俗称“吹打”,又叫“昆奏”,后又叫“京奏”。无表演动作。有8人,也有6人,最多10人,分坐桌台的两边。桌台由两张八仙桌拼连而成,以角色配锣鼓和民族乐器,边唱边奏,故名奏班。  奏班有“洋台奏”和“平台奏”之分。所谓“洋台奏”,搭起精致的木台子,木台子用上等木料制作,四边雕刻各种人物风景,中间镶玻璃,夜间内燃红烛,外面挂起红灯,看上去景物透明、层次进深,在演出中造成富丽堂皇的气氛。所谓“平台奏”,仅用两张普通八仙桌拼连而成。农村里还有一种叫“羊篰奏”,因其道具简单,只用一副割草用的羊篰(箩筐),挑着乐器去演奏,故称之。

花鼓戏

花鼓戏在平湖全塘棉花区,有着广泛流传和深厚的群众基础,在当地有句俗语“后生不看花鼓戏,老来死在干枯里”,从而反映了花鼓戏在那里的影响有多大。当年,有名气的花鼓戏艺人有:唐大阿法、三兴、杨大先生、小驼子、陆双福等人。自19世纪30年代后,知其名的花鼓戏艺人有28人。本世纪初,平湖较有名的花鼓戏班,有张挨老、高桂生、李顺元三家。到二十年代后期,张彩霞(张挨老)、高凤英成了后起之秀。1956年,文化部门在前港乡发现已归田务农的花鼓戏老艺人林剑荣、林三观,重新组织其演唱。1958年平湖县成立曲艺团时,建立了“平湖花鼓戏队”。

抬轿子

抬“轿子”又称“抬花轿”。参加者四人以上,两人相对站立,各人用右手抓住自己的左臂,用左手抓住对方的右臂,做成“轿子”。再蹲下去,另一人的两腿从他们的胸前档内插入,坐在两人的手臂上,俗称“做新娘”,两人的手臂架子俗称“轿子”,故称“抬轿子”。  然后将“新娘”抬起来,朝着前方走去,后面跟着若干个小孩子,俗称“送亲者”。走了一段路,抬轿子的人手有点酸,感到吃力了,便边走边说“好日好日,抬抬花轿”(农村里俗语“好日”就是结婚),抬到婆家要不要?后面的人齐声喊道:“要”,于是两人两手一松,就称把“新娘送到了”。

小热昏

平湖“小热昏”,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,以东城湖滩的陆氏最盛名。江苏昆山人陆金生从事陆氏家传秘方《延令斋》百草梨膏糖的制作,当时陆氏一家摇一只船,在船上现做现卖梨膏糖,沿路卖到平湖后,定居在东城湖滩。其儿子陆保振承传父艺。三十年代陆保振又师承上海“小热昏”的一代宗师陈长生(艺名小得利)之子陈国安(艺名来得利)为师。陆保振(艺名来得红),他唱演俱佳,长期流动在江、浙、沪一带,以小热昏形式说唱卖糖。因其与上海“小热昏”名家刘春山同台说唱卖糖;与苏州市滑稽剧团团长方笑笑协作,以“小热昏”形式说唱卖糖,故名声大振。

锣鼓书

锣鼓书,又称“镗锣书”、“神鼓书”,流传于平湖一带及松江、金山等地。  锣鼓书的唱腔来自于当地民歌、小调、优美而动听,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,听起来非常亲切。演唱形式简单,伴奏乐器为一个小扁鼓和一面小镗锣,演唱者右手执槌击鼓,左手大拇指上套镗锣,边打边唱,站唱和坐唱都可以。  由于锣鼓书是从农村中成长起来的,艺人们多来自农村,熟悉农民生活,因此这种说唱,具有形式简单、语言通俗、行腔爽快、轻松活泼的特点,为农民所喜闻乐见。但因过去曾与封建迷信混在一起,故而很多艺人都改唱“钹子书”,唱锣鼓书的艺人逐年减少。

勾绒画

勾绒画,是一种用绒线作材料勾制而成的一种新颖民间装饰品。在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时,勾绒画已列为民间工艺项目。它巧妙的构思,勾织出各种花朵,一片片绿叶,及各种戏剧脸谱和卡通图案,用线条与色彩巧妙地交织手法,使作品别具一格。勾绒画创意新,色彩艳丽,构图精致,立体感强,富有时代气息,既有收藏价值,又有市场前景。2004年成功首创“勾绒画”展览,2005年入展市首届农民艺术节“民间艺术展”,得到媒体的关注,在上海东方台“媒体大搜索”栏目播放。首创者朱景玉被电视台拍摄了专题片,现已申报国家专利项目。

交通

船是平湖水乡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,种类颇多,旧时,全依人力(人力摇橹、划桨、撑篙、拉纤)、风力航行(依靠风力吹动,俗称“扯蓬船”)。中世纪来,始有蒸汽机轮船;20世纪20年代始有内燃机轮船。  过去,乡村只有少数富裕人家才有条件单独置船,一般人家大多二户至三户合办一条船,贫穷人家根本无钱购买或制造船只,上街售货要搭便船,搭便船的人都要帮助摇船。摇船有规矩,看到对方来船要互相扳梢,轻船让重船,逆水让顺水,如果碰着双方都是拉纤行驶,低纤须“钻纤”、高纤须“冒纤”。

十二花神舞

“十二花神舞”是在农历春节期间进行的一种祭祀舞蹈,祈祷丰年。是平湖特有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。  “十二花神舞”的扮演者,以头戴、手持十二月花名的花卉,表示十二个花神,在锣鼓伴奏声中,慢步起舞,采用转圈、跳跃、身子行进起伏,以戏剧台步,快步、慢舞、行转等,以多种舞蹈姿势进行表演,特有韵味。表演人数一般不少于12人,可根据实际予以增减,以男女搭配组合最佳。1991年全塘镇的“十二花神舞”就有40人扮演,参加平湖撤县设市广场民间舞蹈演出。

畜牧

历史上平湖农户将耕牛视为耕种田地的主要畜力,故倍加爱护,一般农户无力购买饲养,只有富户才有耕牛。解放后1956年组建高级社,耕牛折价入社由集体饲养,直至1984年开始实行家庭承包制,私家无饲养耕牛,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农业区划耕作制度的改变,至今平湖境内已无耕牛。解放前,耕牛以米计价,赊销为主,“黄梅”赊牛,“霜降”还帐,加息2—4成。据载民国37年,城乡有牛市场10多个,或逢集交易或常年经营。

削水片

平湖是水乡地带,故而在水乡的民间传统游戏中,总会有水面上的游戏流传。  削水片:在游戏过程中,参加者2人以上,首先他们会选一处水面比较宽的池塘或河面。游戏时,各人手中拿一片碎瓦片,站在水边同一个地方,身体向后侧倾斜,将手中的瓦片用力向水面削出去,使瓦片贴着水面飞向前。谁的瓦片在水面上起落的次数多,削得最远,谁就是赢家。那么如果在冬天,在河上结冰时,削冰片则更有趣,削起来更过瘾,但看不到时起时落。

蚕桑

平湖蚕农有着许多传统习俗。育蚕前,须焚香沐浴,清心洁身,洗净蚕匾,消毒蚕室,方始养蚕。有“谷雨三朝蚕掸鸟”之俗,从掸鸟日起为“蚕月”,俗称“蚕关门”,言行禁忌颇多,陌生人严禁入蚕宝。蚕茧出售后方可解禁,称“蚕开门”,届时备以酒菜,一则供奉酬谢蚕神,二来至亲好友相互往来作客庆贺。定日祭祀,每年逢农历十二月十二日为“蚕花日”,此日蚕农到“先蚕坛”(蚕神供奉场所),或在家祭祀蚕神,祈祷明年蚕茧丰收。

踢毽子

毽子用1至2个铜钿,裹上两层布,用针线将铜钿四周缝好剪圆,再用鹅毛或鸭毛管,一头剪成“十”字形,支开钉在毽盘上,最后插上公鸡毛便成为一个毽子。做毽子布料的配色也有一定的讲究,最好用红布和红线,鸡毛最好用公鸡尾毛。  踢毽子的方法很多,根据各人踢技,发挥自己的特长,如左脚踢、右脚踢、左右脚踢、右脚内侧踢、外侧踢、左脚内外侧踢、脚板踢、左右脚轮换踢、还有转身踢,少数技艺高超的人用脚尖踢等。

文化习俗展区

文化习俗展区下设民间舞蹈、民间戏曲、民间文学、民间美术四个展厅。目前,展出的民俗文物达2000余件。在陈述手法上,主要采用原汁原味的实物,辅以图片、文字和模型。在重点习俗上,突出过程,渲染特色,以充分展示平湖的水乡历史文化。

农耕文化展示中心

农耕文化展示中心,占地面积50余亩,内设农耕文化展示长廊、风情广场、动物赛场、榨油作坊、田园耕作、野外烧烤等文化旅游功能区,是一个文企联姻、资源共享的社会文化延伸教育的重要基地。中心位于广陈镇金龙门生态休闲园。

音乐

平湖自古以来为人文毓秀之地,江南水乡孕育了许多优美动听、热情奔放的民间音乐旋律。平湖民间音乐历史渊源、基础深厚、内涵丰富,大致可分丝竹、吹打、民歌三大类。

特产

平湖历来物产丰富,传统特产甚多,其中以西瓜、元青豆、生姜、瓜蒌、糟蛋、紫云英、蜂蜜、享有盛名。

生活习俗展区

生活习俗展区下设服饰、饮食、居住、行旅、婚育、票证六个展厅。

生产习俗展区

生产习俗展区下设农业、纺织业两个展厅。

平湖民俗风情馆怎么去

平湖民俗风情馆位于嘉兴市平湖市环城北路31弄1号,您可以坐车到东湖明珠、水洞埭等站点,经过该站点的线路有平湖16路、K16路、平湖12路、平湖210路、K210路、平湖1路北线、平湖1路南线、平湖10路、平湖327路、K327路;附近标志性建筑有金三峡火锅、隐巷港式豆捞(平湖店)、渔郎生态黑鱼馆(平湖店)、百味鸡煲(东湖店)等;平湖民俗风情馆 电话:%u0030%u0035%u0037%u0033-%u0038%u0035%u0030%u0031%u0034%u0031%u0035%u0032

附近停车场

1滨水广场地下停车场(出入口)(544米)
解放西路228号附近滨水广场地下停车场(出入口)
2平湖民俗风情馆停车场(16米)
环城北路39号附近
3停车场(16米)
松枫港路260号附近
4新天地大酒店停车场(85米)
当湖街道环城东路461号
5停车场(85米)
水洞埭步行街与环城东路交叉口西北50米
6停车场(92米)
环城北路81号附近

平湖民俗风情馆介绍

  • 黎明
  • 2016-09-07
平湖民俗风情馆位于平湖市环城北路东首,东湖风景区西侧,是一家以展示江南水乡金平户的出产、生存和文化民俗为特点的专题博物馆。
  • m41628388
  • 2017-12-05
平湖民俗风情馆是一所以展示"金平湖"深厚积淀的民俗文化为特色的专题博物馆
  • m41353288
  • 2017-12-05
平湖民俗风情馆是一所以展示"金平湖"深厚积淀的民俗文化为特色的专题博物馆
详细地址
  • 嘉兴市平湖市环城北路31弄1号
  • 嘉兴-平湖市
  • 0573-85014152

平湖民俗风情馆附近景点

平湖民俗风情馆附近餐厅

平湖民俗风情馆附近酒店

相关专题
查看更多>

本文内容和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公开信息,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著作权请速与我们联系 (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或给我们发邮件(1078189145@qq.com)), 我们承诺核实后工作时间1小时内删除;2、本文内容、观点以及数据是根据网站大数据算法得来,仅代表本站观点,我们不保证其绝对真实和数据可靠,仅做参考,勿引用做其他用途, 否则因此产生的一切损失和法律后果本站概不承担。3、本文排序、排版、内容组成、设计的知识产权(版权)为城帮网city12580.com所有;转载、引用本文数据内容、排序结果请注明来源“城帮网”, 且要有来源链接指向本文。全文转发或抓取、抄袭本文内容,我们将提起法律诉讼保障本网站权益。